近期,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规模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公募基金行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其规模忽大忽小,显然是不正常的,背后则是所谓的“帮忙资金”在作祟。个人以为,对于公募行业的“帮忙资金”,应坚决说“不”。
我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的规模已达到34.39万亿元,基金产品12905只。公募行业的庞大规模在资本市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尽管整个行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个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也不少。从公募基金公司看,一百余家基金公司,其发展极不均衡,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有的基金公司管理的规模达到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元,有的则不足百亿,甚至低于50亿元。
从基金类型来看,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以及货币型基金的发展同样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债券型、货币型基金的规模往往大于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
从公募基金运作情形看,风格漂移、押赛道、抱团、追逐短期排名、频繁换手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新基金发行同质化非常严重等问题成为常态。此外,公募行业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提取模式,更是频频遭遇市场的质疑与诟病。尽管如此,各基金公司仍然热衷于“跑马圈地”,通过不断发行新产品,来延续自身规模的扩张,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公募行业新基金的发行,除了通过行业创新、明星基金经理挂帅等方式吸引投资者外,借助于“帮忙资金”的加盟也是常用的手段。所谓的帮忙资金,主要指基金公司自身投入的资金,以及通过某种方式“吸引”机构投资者投入的资金。
比如新基金发行或相关基金打开认购时,基金公司自购一定的份额(数千万元甚至超亿元不等),通过规模快速膨胀的方式吸引其他投资者的认购。类似的案例较为多见。再比如通过某种方式“吸引”其他机构投资者认购。由于机构投资者投入资金量巨大,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相关产品的规模,并通过此种方式吸引其他投资者的追捧。
毫无疑问,“帮忙资金”的加入,造就了公募行业的虚假繁荣,所产生的危害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容易误导投资者。本质上讲,“帮忙资金”进入公募行业,多数情形下并非其意愿,其目的也是为了“帮忙”,让相关产品“打肿脸充胖子”。
另一方面,既然是“帮忙资金”,就会有退出的时候。“帮忙资金”的退出,就有可能影响基金的布局与运作,毕竟像机构投资者投入的都是巨资。此外,有可能波及到基金的生存。市场上许多迷你基金的出现,不无帮忙资金退出的影响。市场上的迷你基金,最终清盘的不在少数。
因此,对于公募行业出现的“帮忙资金”现象,监管部门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基于此,个人建议,对于基金公司或机构投资者认购的资金,应禁止其在短期内频繁地进出。持有基金份额的时间,原则上不得短于半年。对于违规的基金公司或机构投资者,监管部门有必要从严处罚。(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