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至今,多家北交所拟IPO企业更新了动态,其中既有披露问询回复的,也有披露审核问询函的。整体而言,审核问询呈现出向纵深推进的态势。笔者认为,对于拟IPO企业而言,有必要进一步提升问询的“广度”与“深度”,以便让一个更加透明的拟IPO企业呈现在市场面前。
审核问询是一家企业上市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多年的案例和经验来看,拟IPO企业披露的IPO申请文件,只能让市场看到一家企业的“大概情况”,许多更加深度的问题,以及某些不为人知的问题,市场通过IPO申请文件是根本无从知晓的。也正因为如此,沪深北交易所的审核人员需要从IPO申请文件中发现蛛丝马迹,并向拟IPO企业展开问询。
IPO申请文件不能反映拟上市企业的全貌,这在市场中早已形成了共识。比如在证监会发起的对拟IPO企业现场检查活动中,为数不少的被抽中企业出现“一查就撤”的现象,从侧面说明,相关被抽中的企业根本经不起现场检查。反过来讲,这也说明相关企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客观上,这也更凸显出开展IPO问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从多年来拟IPO企业撤单情况看,有递交IPO申请文件后主动撤单的;有因被抽中现场检查而不得不“主动”撤单的。此外,在遭遇问询后,最终不得不撤单的也大有人在。其中,因问询发现了拟IPO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而相关问题又无法解决,进而撤回IPO申请的亦不在少数。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上市所经历的过程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早期对企业进行审核时,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问询程序。IPO企业上会(发审委会议)审核,发审委委员的投票直接决定其“生死”。结果往往只有两种:要么通过,要么否决。
而后来的上会审核,出现了“有条件通过”的现象。即相关IPO企业的上市申请,没有被否决,只要在相关问题得到解决后,将会获得证监会的IPO批文。
从IPO企业审核最初只面临两种结果,到后来出现“有条件通过”的三种结果,以及如今普遍出现的审核问询,既是市场进步的体现,也为企业上市创造了更加灵活与宽容的空间。
与资本市场多年来不断进步一样,IPO审核问询无疑也处于进步之中。此前,IPO审核问询更注重拟上市企业的业绩与成长性。如今,这一格局早已发生改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业绩的可持续性,以及募投项目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等三个方面已成为问询的焦点。
笔者认为,一家企业既然要成为一家公众公司,那么理应成为一家“透明”的公司。即该企业不应存在任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而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IPO申请文件进行主动披露;二是通过审核问询进行被动披露。要让一家企业主动披露全部信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笔者认为还不太现实,那么审核问询将是最后的手段。也正是因为如此,提升审核问询的广度与深度就显得更有必要。
比如在广度方面,问询不应再局限于上述的“三个方面”,像企业负债解决方案、存货积压风险、人员流动、核心技术与专利、股权代持等,都应该属于问询的内容。再如在深度方面,许多拟上市企业在现有产能利用率较低的情形下,仍欲募资扩张,那么其产能利用率、产能消化情况以及产能消化风险等,应成为问询的重点。
总之,通过提升问询的广度与深度,能够更好地发现拟IPO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能让一个更加“透明”的企业呈现在市场面前。这既有利于让市场自行选择,也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