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当下,全球经贸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美国背离其长期倡导的贸易自由化原则,以各种借口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贸易伙伴滥施关税,加剧了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严重冲击全球经济。世界贸易组织(WTO)8月报告显示,受关税增加及政策不确定性叠加等因素影响,2025年世界商品贸易量预计增长0.9%,虽然好于4月份下降0.2%的预测,但明显低于美国上调关税前2.7%的增长预期。WTO还显著调低了对明年贸易增速的预测,指出关税不确定性阴影严重影响商业信心。在此背景下,中国如何破局?答案在于:推动新质生产力与贸易强国建设深度融合、相互赋能。这既是应对变局的关键举措,更是开启发展新局的战略选择。
新质生产力:贸易强国建设的核心引擎
全球贸易遇冷之际,中国贸易的韧性与活力愈发凸显。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2.9%,出口增长7.2%。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新质生产力成为核心支撑。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5%,占出口总值的60%。其中,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两成,工业机器人出口激增61.5%,仪器仪表出口增长14.7%,绿色低碳“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2.7%。这些数据清晰印证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正为中国贸易注入强劲动能,成为贸易结构升级、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引擎。而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才能加快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推动我国从贸易价值量大国向价值链强国跨越。
在国际经贸博弈中,新质生产力更成为中国掌握话语权的“硬核底气”。美国限制措施愈演愈烈,中国之所以能从容应对,关键在于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以稀土为例,中国不仅储量占全球48.4%、年产量占68.5%,更构建了从开采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闭环,在钕铁硼专利领域占全球68%,高温磁材专利数量达美日总和的三倍。稀土是支撑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芯片等高端产业的“基石”之一。据报道,美国15种关键矿产100%依赖从中国进口,日本60%的电动汽车电机材料、荷兰85%的OLED屏幕荧光粉均来自中国。当中国依法对稀土等物项进行管控时,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量产因磁材供应延迟受阻,跨国公司被迫调整战略,这充分彰显了新质生产力支撑下的贸易主动权。
贸易强国建设:涵养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贸易强国建设绝非被动适应市场,而是要主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铺路搭桥”。通过畅通“科技—产业—贸易”循环,贸易可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与“助推器”,让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产业优势,让产业优势进一步放大为贸易竞争力。
贸易流通为科技创新提供“市场反馈”。出口数据中高端装备、绿色产品的快速增长,直接反映了全球市场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导向。这种需求信号会反向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技术瓶颈的突破。例如,“新三样”产品的持续热销,推动我国在新能源电池、光伏组件等领域不断迭代技术,巩固了我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同时,贸易往来带来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机会,以及知识产权、软件信息等服务贸易的发展,能够加速创新要素的流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外部活力。
产业升级依托贸易平台实现“规模跃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协同与规模效应,而贸易强国建设能够整合全球资源,推动国内产业嵌入全球高端价值链。中国稀土产业从资源优势到技术优势的跨越,正是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需求、倒逼技术升级的典型案例。如今,中国不仅是稀土资源大国,更成为全球稀土深加工技术的引领者。这种“贸易—产业—技术”的正向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贸易部门应合规支持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例如,引导和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人才保护等。
规则制定权的提升保障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随着贸易影响力增强,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重构,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这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研发、产业落地、贸易救济保护等创造了稳定环境,避免核心技术与优势产业遭遇不公平竞争,让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形成“创新—保护—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在百年变局下,贸易强国与新质生产力的相互赋能,是中国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战略选择。新质生产力为贸易强国建设提供核心动能与话语权支撑,而贸易强国建设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完善产业生态。面向未来,唯有持续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方能在全球经贸格局重构中占据主动,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作者张国华系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一级巡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