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招采通
全国 [切换]

应完善上市公司的合同信息披露制度

无锡市 其他 2025年10月09日

信息中“***”为隐藏内容,仅对招采通会员用户开放,微信扫描右侧小程序码查看内容详情

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如涉及信息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联系邮箱:cailifangshuke@163.com。

近日,海南华铁发布子公司终止与杭州X公司《算力服务协议》的公告。2025年3月高调宣布的、预计总金额高达36.9亿元的五年期算力服务合同,至今未曾收到任何采购订单。双方除仍需对原协议及其内容、履行及解除负有保密义务外,没有其他义务。笔者认为,应完善上市公司合同信息披露制度。

现行上市公司的合同信息披露制度,主要体现在《上市规则》中。例如,上交所对日常交易相关合同,若达到“合同金额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总资产5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5亿元”等标准,则需披露。披露内容包括交易各方、合同主要内容、合同履行对公司的影响等。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管理规定》明确,涉及商业秘密,披露后可能引致不正当竞争或严重损害公司、他人利益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履行内部审核程序后可以暂缓或豁免披露。本案中,上市公司披露合同信息时就将交易对手方隐匿为“杭州X公司”。

上市公司披露合同信息,应防止“画饼式”“忽悠式”信披误导市场。为此,需从制度层面进行系统性优化,压缩模糊地带,强化约束与监督。笔者建议:

一是强化对上市公司合同信息披露的规范约束。出台《上市公司合同信息披露规范指引》,根据合同金额占公司净资产、营业收入的比重,以及合同性质(如是否涉及新业务转型)等因素,设定不同等级的披露详细程度要求。对于体量重大的合同,应适用最为严格的信披标准,披露最为详实的内容。

对于合同的风险提示披露,鼓励上市公司不仅进行定性风险提示,还应尝试进行量化分析。例如,对于依赖融资的合同,应披露资金缺口比例、已获授信情况等。对于长期合同,可模拟分析不同履约情景下对业绩的影响。

要规范“框架协议”“战略合作”等意向性协议的披露。明确区分具有约束力的正式合同与无法律约束力的意向书。对于后者,必须在其公告标题和显著位置明确标注“意向性协议”“不构成重大合同”等字样,并重点提示其不确定性远高于正式合同,防止市场误读。

二是压缩上市公司商业秘密豁免披露的自主空间。目前,上市公司可自行认定豁免披露信息,交易所与证券监管部门仅能事后追责,缺乏事前把关环节,这给违规披露留下了操作空间。例如,本案上市公司披露交易对手信息时,将客户简化为“X公司”,对注册资本、经营规模、算力需求等核心履约能力指标却没有披露相关信息。

建议交易所设立由法律专家、行业顾问组成的商业秘密审核委员会,对自愿披露的重大合同(单一合同金额占净资产10%以上)豁免事项实施事前预审。对未通过审核却强行豁免的,交易所应强制补充披露,并可视情况暂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直通车资格。

即便上市公司可以豁免披露,也应尽可能披露相关信息。例如,对于客户信息,若确需豁免全称,需披露其所属行业、年营业额区间、合作历史等脱敏信息;对于合同条款,不得豁免履约期限、付款比例、违约责任等核心内容。

三是加大对利用模糊合同信息配合股价炒作的查处力度。监管部门应建立联动监控机制,对在披露合同(特别是信息模糊的合同)信息前后出现股价异常波动、内幕交易、重要股东减持等情况的公司,进行重点核查。一旦发现合同信息披露存在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或存在利用信息优势操纵市场、进行内幕交易的行为,应依法追究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赔偿乃至刑事责任。

总之,上市公司披露合同信息,必须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商业秘密豁免披露不能成为随意发布虚假合同的烟幕弹。为此,应细化披露标准、强化外部监督、严惩违规行为。要让合同信息成为投资者可以充分信赖的信息,让“合同画饼者”无处遁形,让借机炒作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的“三公”原则。(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关注公众号
立方招采通全国招标网 全国政府采购网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北京招采网
天津招采网
河北招采网
山西招采网
内蒙古招采网
辽宁招采网
吉林招采网
黑龙江招采网
上海招采网
江苏招采网
浙江招采网
安徽招采网
福建招采网
江西招采网
山东招采网
河南招采网
湖北招采网
湖南招采网
广东招采网
广西招采网
海南招采网
重庆招采网
四川招采网
贵州招采网
云南招采网
西藏招采网
陕西招采网
甘肃招采网
青海招采网
宁夏招采网
新疆招采网
台湾招采网
香港招采网
澳门招采网
点微信扫一扫点
使用招采通小程序,随时随地查看最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