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力 摄
日前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所要实施的“十大工程”,而随着这些工程的落地,“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产业创新工程
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深入发展和加速突破趋势,中国谋求国际竞争的市场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科技优势,必须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包括一体推进创新设施建设、技术研究开发、产品迭代升级,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必须聚焦国家重点战略需求,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并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另一方面,要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尤其要支持龙头企业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不仅如此,还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同时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支撑。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需要从网络、技术、应用、安全等多个维度系统推进。
在夯实网络设施底座方面,要推进企业内网改造,完善企业外网建设。在技术创新方面,首先要加强工业互联网网络、标识、平台、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工业芯片、工业软件、工业控制系统等供给能力;其次要发展工业模型与人工智能,推动工业大模型开发应用,同时聚焦研发设计、生产运营等重点场景,打造具备数据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的工业智能体,创新应用范式。在融合应用方面,要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特色型平台和技术专业型平台,推动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同时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建设“AI赋能示范型、协同共生链主型、生态创新引领型”未来工厂;在此基础上推动“链网协同”,支持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
●房屋品质提升工程
房屋品质提升工程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它要求我们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住房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该工程首先需要从群众居住需求出发,聚焦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大核心维度,通过全流程精细化管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安全耐久是房屋品质的首要条件,也是房屋品质提升工程的核心要件;健康舒适则是房屋品质的关键环节,也是住房品质提升的逻辑基础;绿色低碳是未来住宅的发展方向,也是品质提升的重要内容;而数字化、智慧化是提升住宅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社区的发展趋势。确保房屋品质,无疑需要对设计、施工、验收与交付的全流程加强管控,同时辅之以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机制创新。另外,优秀的房屋品质提升工程还应尊重地域特点,融合自然与人文环境,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质与山水特色。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核心要旨是,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体目标是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着力强基层、固基础、保基本,织牢基层网底,改善基础服务条件,优化保障基本服务;到202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更加合理,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力争居民15分钟可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到2030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基本医疗服务均质化水平明显提升。
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首先要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并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惠行动、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提升行动、推进重点人群服务保障行动等三大行动优化服务供给,同时多措并举,强化人才队伍支撑;不仅如此,还须通过数字赋能,提高县区医疗卫生数智化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须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薪酬分配政策等方面,构建出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需要统筹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包括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系统治理和生态保护等。
科技赋能极大提升了生态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因此,继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是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重中之重。不仅如此,要推进系统治理与多元共治,构筑生态保护的“合力”,重点是要促进工程措施与系统治理结合,并构建“政府主导、专业支撑、公众参与”的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管护与考核机制,尤其是建立明确的后期管护责任机制,并参照相关评估指南,对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进行长期跟踪与科学评估。此外,成功的生态修复必须与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相结合。为此,须推动“生态惠民”与价值转化,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国防发展重大工程
国防发展重大工程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支柱,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更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战略远见的具象化体现,从载人航天发射港到智能化边防管控体系,从军事设施建设到高精尖武器装备研发,每一项重大工程都是国家意志与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
技术突破与创新是国防重大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支撑,尤其是智能化转型更是实现治军、强军的重要手段。为此,需要不断织密网络信息体系,统筹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构建智能化军事体系。另一方面,要不断升级武器装备,构建出从高空无人机到地面遥感传感器,从雷达预警体系到光学观察设备,“空天地一体、多维度覆盖”的立体网络全面覆盖。
●军事理论现代化推进工程
一方面,要明确理论创新的方向与路径,重点是解析潜在对手的军事理论体系,研究其作战概念开发进度,前瞻设计反制概念,补齐理论空白和弱项。同时,从“战略—需求—规划—项目”之间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形成从作战体系建设需求到军事理论科研发展需求再到具体项目的转化链路。另一方面,要创新研究方法,在打破传统封闭、线性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积极构建跨领域、跨学科、跨平台的军事理论协同攻关机制。不仅如此,要强化“理技融合”,打破理论研究和科技研究二元分立、双轨运行的传统模式,将理论引领与科技引领、理论构想与技术实现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要打通理论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完善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快速转化链路。在此基础上,加强实践检验,构建“提出构想—实践验证—修正完善”的循环体系与螺旋式上升路径,创造出适应复杂战场、能够克敌制胜的作战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创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先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包括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要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马工程”的重要保障。为此,需要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打造老中青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同时,加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形成一支由教材编审专家、中青年骨干和一线教师构成的高素质、专业化教材建设队伍。此外,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重点建设约200种意识形态属性强、价值引领作用明显、文化传承意义重大的精品教材,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学科发展要求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系列。另外,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去”,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首先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同时,进一步加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以及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创新文化表达与传播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良好局面。
●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它要求我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确保青少年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因此,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核心使命。
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要贯穿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各方面,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此,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思政格局,筑牢育人基石,同时全力创新育人路径,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让学生拥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审美和劳动的习惯。
(作者为中国市场学会理事 经济学教授 )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