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招采通
全国 [切换]

从跟跑到领跑全球舞台,创新药“中国时刻”

江苏省 其他 2025年08月22日

信息中“***”为隐藏内容,仅对招采通会员用户开放,微信扫描右侧小程序码查看内容详情

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如涉及信息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联系邮箱:cailifangshuke@163.com。

本报记者 杨燕 北京报道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调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时强调,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着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提质升级,研发生产更多优质高效的好药新药,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李强同样指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凝聚创新合力,尽快取得更大突破。

中国健康产业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政策红利持续释放、AI技术深度渗透的三重驱动下,产业生态正经历从“规模积累”到“价值创造”的深刻变革。

从创新药研发的源头突破到AI赋能的全链条升级,从本土市场的政策支持到全球化的价值输出,一个以“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全球布局”为核心的新周期已然开启。

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也是“十五五”规划蓝图出炉之前,总理对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关注,无疑给未来创新药行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从“中国新”到“全球新”的产业崛起

北京调研期间,李强实地考察了昌平实验室、百济神州以及北京飞镖国际创新中心等地,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在听取各方发言后,他指出,生物医药产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事关人民健康福祉。

对于行业未来发展,他提出多项具体方向: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凝聚创新合力,尽快取得更大突破。

在昌平实验室和百济神州调研过程中,李强同样鼓励企业锚定国际前沿和重要领域,多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深化国际合作,持续提升企业创新力、竞争力。

此外,李强还特别强调“要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产业发展”,提高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诊断治疗、生产流通等环节智能化水平。

人工智能已经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诊断治疗等多个环节展现出巨大潜力。在药物发现阶段,AI可以大幅缩短新药发现时间,降低研发成本;在临床试验阶段,AI可以帮助优化试验设计,提高患者匹配精度。

在生产流通环节,人工智能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智能生产线可以提高药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智能供应链管理可以优化药品流通路径,降低流通成本。

此外,李强同样指出要强化产品研发、审评审批、管理使用等政策衔接和协同配合,优化药品集采和谈判议价机制,加大高水平创新药应用指导力度。

这些表述直接回应了行业当前面临的痛点,包括行业原始创新含金量不足、药价谈判下的创新药回报机制等,预示着未来在人才、融资等领域可能迎来更精准、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过去十年,创新药行业从萌芽到开花的蓬勃发展背后,离不开春风化雨的制度革新。

正是审评审批的制度革新,联合医保支付体系重构和资本市场机制突破,形成了覆盖医药行业研发—审批—生产—市场准入全链条的政策生态。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历经十年发展,已迎来全球医药市场瞩目的“中国时刻”。

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崔霁松博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10年间,政策加持、资本助力、人才支持与产业革新四大要素协同共振,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战略高地。

最能体现这一变革的是创新药出海(BD)交易额的大幅攀升。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出海交易额已逼近500亿美元。这一数据表明,曾经被“IPO收紧”“开盘即破发”笼罩的行业,已然实现了惊天逆转。

值得一提的是,百济神州一度是中国创新药“出海”最成功的样本,不仅此前与诺华的合作创下当时国内最大单笔License-out纪录,而且旗下主要产品百悦泽(泽布替尼)2024年全球销售额突破25亿美元,成为中国首个年销售额过十亿美元的“重磅炸弹”。

未来十年,下一个“百济神州”又在哪里?

从“跟跑”到“领跑”的十年跨越

正如李强总理在北京调研时提出的:“要在生物医药这条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基于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日益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和不断增强的研发实力,中国健康产业正迈向一个更具想象力与确定性的未来,成为全球医药创新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康科技董事长、西普会大会主席吴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健康产业未来的成长性当前是非常有确定性的,如果政策和资本足够支持,中国极有可能成为比肩美国的全球创新药策源地。”

2025年中国创新药无论是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还是在成果涌现和对外BD上,都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上行周期态势。

在产业一线,中国创新药BD(业务发展)出海交易表现亮眼。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初迄今已有多达50个项目达成License-out交易,总交易额接近千亿美元,其中逾20个项目总交易额超20亿美元级别。

DealForma的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跨国企业引进的创新药中,分别有29%和31%的产品来自中国。来自创新药企和跨国药企的重磅交易公告,也成为催化创新药二级市场行情的关键因素。

不可忽略的是,BD火热的现状,部分掩盖了行业仍然面临的融资问题。虽然头部企业通过授权出海(license-out)等方式获得了可观收入,但对于大多数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融资难题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正在显现。拥有核心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将获得更多资源支持,而缺乏差异化竞争力的企业将面临更大压力。

面向“十五五”,中国生物医药头部公司的发展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未来五年不是在国内竞争,而是要在全球舞台上竞争。

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在源头创新药品研发上的潜力不断释放。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击败伊布替尼成为BIC(最佳)的BTK抑制剂;康方生物研发的全球首创“PD-1+VEGF”双特异抗体依沃西单抗也在与帕博利珠单抗对比研究中取得成功。

“全球肿瘤领域临床试验中,中国占比在2024年达到40%的水平,而10年前仅为5%—10%。基于这样的井喷增长,中国分子进入FIC/BIC的竞争阶段是必然的,肿瘤领域来自中国的候选分子已经持续带来令人惊喜的临床数据,2025年迄今为止全球约30%的License-out交易源自中国。”CIC灼识咨询总监卢李康对《华夏时报》记者强调。

崔霁松表示,未来十年,包括诺诚健华在内的生物医药公司将聚焦源头创新和国际化,继续为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贡献力量,造福全球患者。

“国内药企的FIC(首创新药)管线数量快速增长,研发实力和临床数据日益被认可,直接与国际巨头‘头对头’PK并胜出的案例增多,跨国药企来华‘寻宝’已成趋势。”一位资深医药投资人如此解读BD热潮背后的逻辑。

“BD不仅解决现金流,更是技术实力的国际认证。”上述投资人强调。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曾经破发率超70%的港股18A公司,如今被投资人戏称为“暴富俱乐部”。

随着源头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创新药企不仅有能力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更将在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十五五”周期的生物医药竞争,更将是一场涵盖技术、资本、政策、地缘政治的全维度较量。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立方招采通全国招标网 全国政府采购网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北京招采网
天津招采网
河北招采网
山西招采网
内蒙古招采网
辽宁招采网
吉林招采网
黑龙江招采网
上海招采网
江苏招采网
浙江招采网
安徽招采网
福建招采网
江西招采网
山东招采网
河南招采网
湖北招采网
湖南招采网
广东招采网
广西招采网
海南招采网
重庆招采网
四川招采网
贵州招采网
云南招采网
西藏招采网
陕西招采网
甘肃招采网
青海招采网
宁夏招采网
新疆招采网
台湾招采网
香港招采网
澳门招采网
微信扫一扫
使用招采通小程序,随时随地查看最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