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招采通
全国 [切换]

迈向“韧性监管”的中国范式

无锡市 其他 2025年08月05日

信息中“***”为隐藏内容,仅对招采通会员用户开放,微信扫描右侧小程序码查看内容详情

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信息,如涉及信息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联系邮箱:cailifangshuke@163.com。

纵观我国金融业四十年飞速前进,每一次跨越式发展的背后,都伴随着监管制度的蝶变。在我国金融发展进程中,监管起着核心和关键的作用。而监管的核心在于人的专业实践。构建既懂市场规律、又能守住风险底线的监管体系,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攻坚的核心命题。对此,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探讨。

第一,持续优化监管队伍。一是选拔方面,选拔好监管人员是关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招”,需以专业化准入、市场化引才和科学化容错为核心,锻造一支懂市场、善监管、敢担当的过硬队伍。如中国证监会2024年修订的《监管人员任职资格办法》明确,发行、并购等关键岗位须具备“3年一线实操+1年合规负责人”资历,同步配套行业经验交叉核验与极端场景压力测试,筑牢专业能力门槛。地方层面,试点“监管特聘岗”,定向招聘首席金融科技检查官等高端人才,薪酬对标头部券商MD级,实行“三年一考核、不合格即退出”的动态管理,打破人才流动壁垒。

为激励担当,同步构建对监管人员的容错机制:明确自然灾害等非主观过失可免责,设立监管风险准备金补偿履职疏漏,杜绝“一错就罚”的简单化管理。此外,通过轮岗实训、国际交流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依托监管人才大数据平台与区块链存证系统,实现履职全流程可追溯、可校验,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培养方面,以战代训、以训促战。一方面,实训基地:如央行上海总部联合浦东发展银行设立“监管飞行中队”,每月抽调支行行长、风控总监与监管员混编,对高风险机构进行“飞行检查”,检查报告同时报送总行与监管局,实现监管与市场“双向嵌入”。

另一方面,技术沙盘: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开发“数字孪生银行”系统,完整模拟信贷、理财、票据、同业和外汇等全业务流程,监管员可在虚拟环境内“制造”挤兑、爆仓、网络攻击等极端场景,2024年已开展12轮红蓝对抗演练,发现并堵塞制度漏洞147项。

三是退出方面,建立“退出清单”。对因重大误判导致机构停摆、区域金融生态恶化的监管人员,建立全国联网“灰名单”,5年内禁止进入金融管理部门及国有机构任职。2023—2025年已有多名处级干部被列入名单,形成有效震慑。

第二,监管方法论升级:从“规则洼地”到“风险画像”。一是穿透式监管的实务落地。传统“分业分段”监管在面对金融控股公司时极易出现盲区。原银保监会2024年上线“金控全景视图”系统,把股权、资金、交易、数据、人员五大维度嵌入同一图谱,监管员可一键穿透至底层资产。如对某集团的整改中,系统累计抓取关联交易线索1.3万条,最终精准识别出39亿元虚假注资,整改效率提升70%。

二是充分借鉴浙江“红黄绿”的动态边界机制。绿色:新产品上线前6个月可享“观察期”,仅监测不处罚;黄色:出现苗头性风险,启动“监管沙盒+行业自律”双轨辅导;红色:触及系统性底线,立即叫停。2024年,浙江辖内元宇宙金融、数字藏品等新业态共38个项目纳入清单,最终3个进入红色区间,市场出清平稳。

三是“首违不罚”与“尽职免责”。对因创新导致的非主观轻微违规,只要机构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整改并提交风险缓释报告,可免于处罚;对积极服务小微、三农且风控指标短期波动的银行,监管可出具“免责函”。2024年江苏某农商行因生猪价格暴跌导致不良率突破5%,但因其“活体抵押+保险+期货”模式被认定为实质性风险缓释、监管未作处罚,反而将其经验向全省推广。

第三,建立企业申诉与监管回溯机制。一是“监管措施影响评估”(RIA)制度。借鉴OECD做法,任何监管新规出台前,必须同步发布影响评估报告,测算对信贷增速、融资成本、就业等宏观指标的潜在冲击;若负面影响超过阈值,须举行跨部门听证会。二是“监管回溯池”。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每季度抽取10%的新规进行回溯评价,重点考察是否出现“过度执行”“层层加码”。三是在开放讨论中激活金融创新动能。

第四,监管与发展的再平衡。一是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设计。在跨境支付场景中,央行通过“小额匿名、大额可追溯”的梯度设计,既保护了个人隐私,又满足了FATF(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反洗钱要求。2025年上半年,数字人民币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区域贸易结算占比突破12%,泰国、阿联酋等国央行主动对接。实践表明,技术赋能可在不牺牲效率的前提下,实现风险可控。

二是绿色金融的“监管—市场”螺旋上升。2017—2024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从8万亿元增至34万亿元,年均增速23%,而同期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不良率仅为0.4%,远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监管通过贴息、定向降准、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手段,把外部性内生化,引导市场自发扩张。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标准被欧盟采纳后,中资机构在离岸市场发债成本平均下降15个基点,实现了“规则输出—融资成本下降—业务扩张”的正循环。

金融监管不是静态的条文,而是与市场共生、与人类智慧共长的生命体。它的终极目标,是在创新与风险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让金融真正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我国监管改革的下一步:首先是持续锻造业务及专业水平过硬的监管队伍;其次是从“规则驱动”转向“风险画像”,用实时数据替代静态指标,用动态阈值替代刚性红线;最后是从“单点管控”转向“生态治理”,把监管、行业、市场和社会纳入同一套反馈系统,实现激励相容。

当监管者真正与企业同舟共济、与技术同步迭代、与市场同频共振,中国金融业必将跨越周期、穿越风浪,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

(作者系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专家、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离岸金融研究所所长)

立方招采通全国招标网 全国政府采购网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北京招采网
天津招采网
河北招采网
山西招采网
内蒙古招采网
辽宁招采网
吉林招采网
黑龙江招采网
上海招采网
江苏招采网
浙江招采网
安徽招采网
福建招采网
江西招采网
山东招采网
河南招采网
湖北招采网
湖南招采网
广东招采网
广西招采网
海南招采网
重庆招采网
四川招采网
贵州招采网
云南招采网
西藏招采网
陕西招采网
甘肃招采网
青海招采网
宁夏招采网
新疆招采网
台湾招采网
香港招采网
澳门招采网
微信扫一扫
使用招采通小程序,随时随地查看最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