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行最新数据,银行业金融机构10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8个基点。
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低位运行总体看是好事,从当前国内外综合因素看,主要会在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意味着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已显成效,为实体企业和居民贷款营造了有利的货币环境。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降至低位,正是央行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连续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下调LPR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降的共同结果,央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2020年至2025年间,为对冲疫情冲击,央行累计降准12次,释放长期流动性约9万亿元;下调政策利率9次,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115个和130个基点。若无央行贯彻中央政府金融宏观调控目标,贷款利率不可能降至如此低位。显然,当前低利率是宏观调控的主动选择,政府意在通过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复苏和居民消费激活创造有利条件,最终打破经济低迷僵局。
其次,意味着“融资贵、融资难、融资短”的瓶颈得到缓解,为企业和居民加杠杆创造了宽松货币信贷环境。9万亿元长期资金释放后,银行信贷供给已能覆盖合理需求,融资难基本化解;资金充裕带动利率下行,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1%,同比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贷款同档3.1%,融资成本显著降低。适度宽松政策下,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既减轻企业还本付息压力,使其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扩大再生产,也降低居民月供负担,释放消费潜力;信贷环境宽松为经营主体纾困注入信心,为企业注入活力、为居民消费欲望添把火,对扩大内需形成正向拉动。
第三,意味着国内外利率基本保持一致,为避免国际资本跨境套利和非正常流动、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创造了有利环境。近几年,全球主要央行普遍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我国央行虽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信贷定力,但在金融运行日益国际化的当下,任何一国政策都难以独善其身。为应对海外货币环境宽松,我国货币政策正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既服务于国内经济复苏,也意在缓冲外部金融冲击。只有把政策利率调至适度宽松水平,缩小中外利差,才能抑制套利资本过度涌入、降低市场波动,确保金融安全。央行审时度势,持续下调政策利率,使实体经济在全球低迷中保持韧性,让人民币走势总体稳健,有效对冲“金融危机”冲击,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