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的市场波动和源源不断的头条新闻让人眼花缭乱,所以退一步,从更宏观的视角审时度势颇为必要。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朦胧地带”,两种相互冲突的世界观在此交织:一个是市场与政策主流论调,认为需要更多刺激措施;另一个是实际数据,指向一个成熟但仍强劲的经济周期。
尽管当前的主流观点支持通过刺激政策维持高名义增长,进而利好风险资产,但这种做法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种观点持续的时间越长,突然出现逆转的风险就越大,随着现实因素占据上风,市场开始质疑现行刺激措施对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影响。
无需更多刺激措施
各央行都在降息,或者预计在短期内采取行动。市场仅存的争议在于降息的速度和幅度。此外,大多数主要国家都在放松财政政策。然而,鉴于以下因素,当前可能并不需要出台更多的刺激措施。
一是私营部门支出大幅增长:除疫情后经济重启引发的异常飙升外,发达市场私营部门名义支出正以20年来最快的速度增长。
二是顽固的高通胀:尽管名义增长依然强劲,但由于其中很大部分反映的是高通胀,因此实际感受可能并不明显。事实上,全球通胀率正处于30年来最高水平(疫情时期除外),而且似乎正在这一高位稳定下来。
三是就业率处于历史高位:发达市场经济体的平均失业率仍接近历史低位,表明全球经济中的闲置产能有限。而通常来说,经济中的闲置产能对稳定通胀必不可少。
四是去全球化:贸易壁垒增加、供应链碎片化以及移民减少导致的分化加剧,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标志。这些曾经抑制通胀的力量正发生逆转,同时还伴随着生产力停滞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加剧。
对人工智能(AI)的快速投资以及放松监管都有可能提高生产力并延长经济周期,从而“拯救”世界。有初步迹象表明,AI可能带来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但流入AI领域的部分资金也可能存在错配,短期收益也可能被过度炒作。同样,放松监管可以通过消除不必要的障碍来提高生产力,但我们也不应低估最终对生产力带来负面影响的意外风险。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移民减少和去全球化等对立的力量正在加速聚集。这些相互抵消的力量最终将在何时会带来多大的净影响,目前难以判断。
可以确定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似乎都不算过度紧缩。尽管全球利率仍在下降,但各国政府正在实施自2010年以来(疫情时期除外)规模最大、步调最一致的财政宽松政策,而当时全球失业率是现在的两倍,通胀率不到1%。
有限利好风险资产
关税无疑正引发宏观波动,但最终等同于一种相对增长冲击,对各国和经济领域的影响各不相同。随着所有大国在劳动力市场依然紧张的情况下放松政策,高名义增长(和通胀)可能会持续下去,应会利好风险资产。
然而,通胀驱动的增长并不是“金发姑娘”情境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最终将导致利率上升,特别是政府继续累积赤字,而未能通过高通胀来削减其债务。在未来某个时刻,债券市场终将要为这种财政挥霍政策提供更高的风险补偿。这也可能意味着收益率曲线将从此持续陡峭。
市场极有可能突然走出当前的“朦胧地带”,将政府债券收益率推高至几年前难以想象的水平,这会对所有风险资产都带来重大影响。当前投资者可以利用对风险资产有利的环境,但也需要考虑为截然不同的环境做好准备,通过优化投资组合的多元化,并确保在投资组合中构建必要的灵活性,以应对相关风险及捕捉投资机遇。
John Butler 威灵顿投资管理宏观策略师
Marco Giordano 威灵顿投资管理投资主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