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贸金融博弈的关键时刻,加快建设高效完备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是当前上海应对未来国际金融变局的必然选择,也是上海成为内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外循环战略链接点的重要助力,是通过强大的金融基础设施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性功能的必经之路。
然而,目前上海的跨境金融服务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因此,建议加快建设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应对未来潜在的国际经贸和金融风险:
第一,加快完善跨境电商结算与支付体系。
一是上海宜推动CIPS系统和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提升其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竞争力。应加强CIPS、各类金融机构与全球主要支付系统的合作,以确保跨境支付的顺畅。让客户能够便捷地完成跨市场、跨币种、跨资产类别的多元化资产配置。同时,发展数字技术,推广数字人民币与区块链的结合在跨境电商、跨境支付结算和融资中的应用,以提高支付效率和安全性。二是应完善跨境支付法律法规,明确支付机构权责,提供合规指引;推动支付机构简化流程,提高交易效率。三是扩充CIPS的直接和间接参与者,增加其与许多国家的支付平台互通性,将其与其他币种RTGS系统连接,努力促进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真正实现同步交收(PvP)清算。让人民币加入持续连接清算系统(CLS),避免外汇交易和支付结算中的各种风险。
第二,推动跨境金融数字化发展。
提升跨境金融数字化水平,强化跨境电商的全球化优势,助力中资企业出海。一是促成拼多多等跨境电商平台与本土金融机构在跨境金融数字化方面的合作,支持富友、汇付天下等支付平台发展全链条的数字化跨境金融服务,全面提升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融资。二是加紧解决目前线上金融产品种类较少、跨境金融场景复杂、政策规则复杂、风控形式复杂的问题。以数字化手段驱动跨境金融产品创新和贸易场景融合,打造系列线上服务品牌,实现跨境支付、跨境结算、贸易融资、结售汇等业务线上全覆盖,持续提升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第三,加强与中央金融机构的跨境金融服务合作。
一是与中央金融机构的合作将提升上海各类金融载体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为应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国际化能力等方面,也非常需要中央金融机构的助力。二是可以合作厘清跨境金融市场资金网络和循环流量测度,在关键节点预先设置安全阀和税收点,充分预估和避免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可能造成的风险,防范外部冲击过大对国内金融市场的传染和对国内金融经济稳定的影响。三是通过跨境金融引领性开放保持上海金融的先发优势,双方可在跨境融资渠道多样化、跨境电商结算与支付体系完善、新金融服务供给、金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紧密合作。
第四,提升专业服务机构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通过优化金融专业服务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立数据资产相关的法律制度等措施,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专业支撑。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金融专业服务体系,提升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数量、服务质量和跨境服务能力。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吸引更多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咨询机构和评级机构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提供国际化的专业服务。可尝试金融专业服务机构白名单管理,参考券商“白名单”动态调整机制,结合金融专业服务公司合规风控及业务情况进行日常管理。
(作者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本文节选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2024VQH040,“上海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金融引领性开放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