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根本在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上海需要把握“十五五”期间的发展机遇,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上海的经济转型和持续增长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从理论层面理解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一方面,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赖于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等要素的投入,然而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逐渐减弱。因此,转向以科技创新、知识资本和高附加值产业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方向。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即由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所推动的生产力,成为关键动力源。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打破要素驱动的增长瓶颈,还能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引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在上海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城市,正处于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例如,上海的制造业通过融合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实现了从传统大规模生产向柔性制造、定制化生产的转型。这不仅提升了产业链的竞争力,也促进了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从产业层面理解,新质生产力促进了上海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为上海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这些新兴产业不仅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使得上海逐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此外,新质生产力还推动了上海服务业的高端化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在上海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新质生产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服务业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创造了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机会。例如,上海的金融科技和跨境电商等新兴服务业态,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率,还拓展了全球市场,为上海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高位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五个中心”建设注入新动力
在我国改革开放45周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考察指导并提出聚焦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
“五个中心”建设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是上海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功能定位,是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抓手。只有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上海的发展才能握紧拳头,强化战略引领,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新质生产力的注入,为“五个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国际经济中心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增强了上海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为上海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国际金融中心方面,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在金融领域的显著体现。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推动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海通过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加强了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国际贸易中心方面,体现在贸易模式的创新。通过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和跨境物流的数字化,上海不断优化贸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同时,上海还积极探索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等新兴领域,拓展贸易的深度和广度。
国际航运中心方面,智能化航运服务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应用。通过物联网、自动化和智能算法等技术,上海提升了航运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优化了航运资源配置,提高了航运效率和安全性。此外,上海还通过智能化改造,增强了航运中心的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
科技创新中心方面,上海依托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快了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上海不断取得突破,推动了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同时,上海还通过政策引导和环境优化,吸引了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
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独特路径,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特发展模式,还彰显了国家在科技、产业、治理等方面的自主创新与系统性变革。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引擎和全球城市,上海在这一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上海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锋,其城市治理、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创新具有标杆作用。新质生产力是上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模式转型来提升生产效率和社会发展质量。上海集聚了全国最先进的科技资源和创新企业,率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在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中,上海展现了其独特优势。随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上海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上海的制造业正在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推动了产业链的优化与重塑,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也是上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上海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能源使用等方面,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
最后,国际化与开放性是上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上海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深化自贸区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优化营商环境,上海正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经济体系。这种开放性不仅吸引了全球的资源与人才,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上海在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扮演着先锋和示范的角色。通过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海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
形成示范效应
上海的发展不仅关乎自身的繁荣,更承载着国家战略的重要实施任务。
首先,科技创新是上海承担国家战略的核心动力。上海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创新高地。通过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新质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了技术从实验室向市场的转化,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进一步巩固了上海作为全球创新网络节点的地位。这不仅满足了国家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需求,也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区域协同发展是上海响应国家战略的重要路径。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承担着龙头带动作用,是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构建一体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上海在区域内发挥了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的作用。新质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促进区域内的技术交流、产业协同和市场对接,有效提升了长三角地区整体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为国家整体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效应。
最后,上海在承担国家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管理模式和政策工具,上海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新质生产力在此过程中,推动了数字化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持。这种创新性的治理经验,不仅提升了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推广借鉴的模式。
(李湛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恩典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本文为2024年度上海市软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