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
小雪节气
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并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节气“小雪”与天气中的“小雪”没有必然联系。
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来年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小雪三候
一候虹藏不见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见了。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因为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三候闭塞而成冬此时小雪节气的寒冷天气愈发恶劣,天地闭塞成为冰天雪地的一片,而转入寒冷的冬天。人们的生活出行也会受到影响,变得封闭。
健康养生
养生歌阳升阴降勿多动,偏食辛辣内火起。按揉太溪养肾经,生吃萝卜熟吃梨。小雪早卧晚起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日常起居应该注重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保证睡眠时长以固护阳气,以待来年春日生发。冬日最好的起床时间就是太阳出来后,当位于地面的寒气被驱散之时,可以防止寒邪伤阳气。在冬日里负日而行,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清除内火小雪时节是秋冬交替的前沿,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的俗语,说明了冬季进补的重要意义。但如今随着暖气、空调等取暖设施的广泛运用,燥热的室内环境更容易让人出现体内积热,再加上过食补品,也会加重内热,使人出现面部痤疮、口腔溃疡、烦躁、便秘等症状。如果此时再吃热量高、脂肪含量高且油腻的食物,容易导致肺火、胃火等人体的“内火”旺盛。出现这类问题,不妨试着生吃萝卜、熟吃梨以清热生津。但也需注意,脾胃虚寒者最好不要生吃萝卜,以免引起肠胃不适。
适时穿衣“若要安逸,勤脱勤着”,小雪节气要做到衣服酌情增减、随增随减,在温暖的室内不要捂得太严,以温暖不出汗为好,到温度较低的地方要及时添加衣服,避免一冷一热。重点护住这4处—防脚寒:睡觉前泡个脚,可使下肢血管扩张、头部相应缺血,能够帮助睡眠。防头冷: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风寒,所以一定要戴帽子。护胸背:前胸和后背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之所在,此处受寒,容易诱发冠心病。护腰腹: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此,冬日养生,要护好肾脏所在的腰腹。
运动和缓民谚有云:“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小雪节气时,坚持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不可少。虽然外界环境较为寒冷,但人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新陈代谢加强,产生的热量增加,恰恰应和了中医“动则生阳”的说法。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步行、慢跑、气功、健身操、羽毛球等较为缓和的运动项目。需要注意的是:冬季运动应选在每天9点以后,避开大风、大雾、雾霾天气,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
冬藏润燥经历了秋燥,到了冬天,燥气未散,要藏好水分,要多喝水,从头到脚做好保湿,保持身体内外水润。不宜运动大汗,减少消耗,以免阳气外泄,可选择一些温和而高效的有氧运动,如八段锦、健走、慢跑、太极等。少量多次喝水,不喝凉水,可适当喝一点蜂蜜水。
情志调养小雪时节天气阴冷,光照较少,草木凋零,冷风萧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的情绪易处于低落状态,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焦虑等情志类疾病,故此时应注重精神调养。改变低落情绪的好方法:可以多晒太阳,晒太阳可以振发体内的阳气,起到温通经脉的作用;可以多听音乐,如被烦恼困扰,出现抑郁易怒等肝气郁结症状时,应多听“角”调式乐曲,如《胡笳十八拍》,以疏肝理气;如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睡眠欠佳,容易出现心慌、胸闷、烦躁等心火偏旺的症状时,应多听“徵”调式乐曲,如《紫竹调》,以调理心气。可以多参与社交娱乐活动,与朋友多沟通交流。此外,还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达到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的效果。
中医养生
冬季气候干燥,很多人都会出现口干舌燥、脱皮、便秘等症状。中医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火所致。正确认识冬天里的“内火”,找出原因对应调理,可有助降“火”。有的人感觉自己上火了,就想靠少穿衣服的方法来去火,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上火需要在体内疏散,如果靠外面的寒气来去火,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容易形成“寒包火”。
“寒包火”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感冒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急性的,可能出现发热怕冷、咽喉肿痛等症状;还有一种是以慢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即身体老感觉怕冷、手脚凉,同时又经常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脸上起痘等。对于这类问题,日常生活中推荐萝卜配生姜煮食,生姜去外寒,萝卜清里热,搭配服用可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要喝点养阴生津清热的中药,如麦冬、竹叶、石膏、芦根、沙参等。另外可选择舒缓的太极拳等疏泄心火。
冬按太溪太溪穴是足少阴原穴,其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每天坚持揉按刺激,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感,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冬足温养进入小雪节气,气温继续下降,阴寒继续增加,此时我们应该注意防寒,可泡脚、艾灸保护阳气。建议每天泡完脚后用双脚掌对搓,或用右手搓左脚,左手搓右脚,坚持按摩可使精力旺盛,体质增强,提高御寒能力。泡脚时最好使用大且深的木桶,以水位能浸到小腿一半以上为原则。对于无泡脚禁忌症的人来说,浸泡时间约20分钟,水温一般40℃上下即可。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