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外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被称为“中青年健康杀手”,尤其高发于办公室职员、司机、教师、体力劳动者等人群。其本质是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发一系列疼痛和功能障碍,若忽视早期信号,可能导致神经不可逆损伤,以下为详细科普。
一、 典型信号:这些表现提示你可能“腰突”了

核心症状:腰痛是首发预警
- 疼痛位置:多集中在腰骶部(腰部下方、臀部上方),呈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刺痛,部分患者疼痛会向臀部、大腿后侧放射。
- 诱发场景:久坐(超过1小时)、弯腰捡物、搬重物后疼痛明显加重,卧床休息1-2小时后无缓解,甚至夜间痛醒。
- 特殊表现: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时,腹压增加会牵拉突出的髓核,导致疼痛突然加剧。
神经压迫信号:出现这些要紧急警惕
- 下肢放射性疼痛:最典型的“坐骨神经痛”,从臀部蔓延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足底/足背,呈“电击样”“烧灼样”疼痛,走路时加重。
- 肢体麻木无力:对应受压神经区域出现麻木感(如小腿发麻、脚趾发麻),严重时出现下肢无力,表现为走路“拖脚”、抬不起脚尖,或持物掉落。
- 危险预警:大小便功能异常(如排尿困难、失禁、排便费力)、会阴部麻木,提示髓核压迫马尾神经,属于急症,需立即就医!
易混淆提醒
- 注意区分:普通腰肌劳损的腰痛多在休息后缓解,且无下肢麻木放射痛;而“腰突”的疼痛常伴随神经压迫症状,休息后缓解不明显。
二、科学预防:从日常细节守护腰椎
腰椎间盘的磨损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做好以下几点,能大幅降低发病风险:
避免“伤腰”姿势,减少椎间盘压力
1. 久坐族护腰:
- 坐姿要求:腰部挺直,背部与座椅呈90°,臀部完全贴合座椅,膝盖略高于腰部(可踩脚踏板),避免跷二郎腿、弯腰驼背。
- 腰靠选择: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腰靠,垫在腰部生理曲线处(不是背部),材质以透气海绵或乳胶为宜,减轻腰椎承重。
- 定时活动:每45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做“转腰运动”(缓慢左右转腰各10次)、“抱膝触胸”(站立时双手抱膝贴向胸口,保持5秒),放松腰部肌肉。
2. 弯腰/搬物技巧:
- 搬重物时:屈膝屈髋、下蹲发力,用腿部肌肉承担重量,双手贴近身体搬取,绝对避免直接弯腰(如“直腿弯腰捡东西”),单次搬物重量不超过体重的1/5。
- 日常弯腰:如系鞋带、捡轻物时,采用“半蹲式”或“屈膝弯腰”,减少腰椎瞬间压力。

3. 睡姿与床垫选择:
- 推荐睡姿:仰卧(腰部垫薄枕,支撑生理曲线)或侧卧(双腿间夹枕头,避免腰部扭曲),避免俯卧(会加重腰部负担)。
- 床垫标准: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平躺时能贴合腰部,不会塌陷或过硬),避免睡硬板床或过软的沙发床。
强化核心肌群,给腰椎“加防护”
核心肌群(腹部、背部、臀部肌肉)是腰椎的“天然支架”,锻炼重点在“温和”,避免剧烈扭腰:
1. 入门级锻炼(适合所有人群):
- 平板支撑:俯卧,肘部支撑地面,身体呈直线,保持30秒-1分钟,每天2-3组(锻炼腹部和背部核心)。
- 臀桥:仰卧,双腿弯曲,臀部抬起使身体呈直线,保持5秒后放下,每天3组×15次(强化臀部肌肉,分担腰椎压力)。

2. 进阶锻炼(无疼痛者可尝试):
- 小燕飞:俯卧,双臂放在身体两侧,头部和双腿轻轻抬起(离开地面5-10厘米),保持3秒后放下,每天2组×10次(注意:腰部疼痛时暂停,避免错误发力加重损伤)。
- 游泳:蛙泳、自由泳为宜,水的浮力能减轻腰椎负担,同时锻炼全身核心,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
3. 禁忌运动:
避免篮球、羽毛球、网球等剧烈扭转腰部的运动,中老年人尽量不做仰卧起坐(会压迫腰椎)。
其他预防要点
- 控制体重:BMI指数维持在18.5-23.9,肥胖会使腰椎长期承受额外压力,每减重10公斤,腰椎压力可降低30%以上。
- 注意保暖:腰部避免直吹空调、风扇,受凉会导致腰部肌肉痉挛,诱发疼痛,日常可穿护腰(尤其是秋冬季节)。
- 避免外伤:走路穿防滑鞋,楼梯、浴室等易滑倒区域放慢速度;运动前做好热身,避免腰部突然发力受伤。
三、就医与治疗:别硬扛,科学干预是关键
及时就医的情况
- 出现上述任何症状,且持续超过1周无缓解。
- 外伤后突发腰痛+下肢麻木。
- 出现大小便异常、下肢无力等急症信号。
- 就诊科室:优先挂骨外科或脊柱外科,带齐既往检查报告(如腰椎X光片、CT),避免重复检查。
常见检查项目
- 腰椎CT:快速明确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大小,适合初步诊断;
- 腰椎MRI:更清晰显示神经受压情况,是“腰突”诊断的“金标准”,判断是否需要手术的关键依据;
- 腰椎X光片:主要排除骨折、骨质增生等其他问题,不能直接诊断“腰突”。

治疗方式:个性化选择,不盲目手术
1. 保守治疗(适合轻症,突出程度较轻、神经受压不明显者):
- 药物治疗:遵医嘱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营养神经药(如甲钴胺,改善麻木),避免自行长期服药(可能损伤胃黏膜)。
- 物理治疗:牵引治疗(拉伸腰椎,减轻髓核对神经的压迫,需在医院专业操作)、针灸/推拿(缓解肌肉痉挛,需选择正规医院,避免暴力按摩)、超声波/红外线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卧床休息:急性发作期可卧床1-2周,但避免久卧(超过2周会导致肌肉萎缩),卧床时可适当翻身,佩戴护腰保护。
2. 手术治疗(适合重症,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出现急症者):
- 常见手术方式:微创椎间盘切除术(创口小、恢复快,通过内镜取出突出髓核)、腰椎融合术(适用于椎间盘严重退变或合并腰椎不稳者)。
- 术后康复:术后1-2天可下床活动(佩戴护腰),3个月内避免弯腰、搬重物,遵医嘱进行康复锻炼(如直腿抬高训练),定期复查。
治疗误区纠正
- 误区1:腰痛就“躺平不动”→ 久卧会导致肌肉萎缩,加重腰椎不稳,急性发作期适当休息即可,需配合温和锻炼;
- 误区2:盲目按摩牵引→ 暴力按摩可能导致髓核突出加重,牵引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不适合突出严重或钙化者;
- 误区3:拒绝手术→ 神经长期受压会导致不可逆损伤(如下肢永久麻木、无力),符合手术指征时,及时手术能避免病情恶化。
四、长期护腰:把健康习惯融入生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率较高,治愈后仍需坚持护腰:
- 日常通勤:避免长时间开车(每1小时停车活动),背包选择双肩包(避免单肩包牵拉腰部);
- 家务劳作:扫地、拖地时采用“弓步”姿势,避免弯腰驼背,可借助工具(如长柄扫帚)减少弯腰幅度;
-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1次腰椎检查,尤其是久坐、体力劳动者,早发现、早干预。
腰椎是人体的“脊梁”,承载着生活的重量。从今天起,养成科学的用腰习惯,重视每一次腰痛信号,才能让腰椎“支架”稳固长久,远离“腰突”带来的疼痛与不便!
供稿:外科
李明珠

当前位置: